选矿回收率到底怎么计算?简单来说就是精矿中有用成分重量与原矿中该成分重量的百分比。这个指标直接反映资源利用效率,选矿厂老板和技术员都得盯着这个数。比如处理100吨含铜1%的原矿,最终获得20吨含铜4%的精矿,回收率就是(20×4%)÷(100×1%)×100%=80%。
实际操作中要搞准三个关键数据:原矿处理量、精矿产量以及两者的品位检测值。化验室数据必须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,采样误差超标的案例可不少见。需要重点关注精矿计量环节,特别是皮带秤校准和水分扣除这些容易踩坑的细节。矿浆浓度波动大的时候,记得每小时取混合样才够准。
计算公式看着简单,但现场应用会遇到什么麻烦?水分测定不准会导致干矿量算错,这时候回收率就像坐过山车。某铅锌矿就吃过亏——烘干温度过高把结晶水都蒸发了,结果回收率虚高5个百分点。实验室和现场得用同一套检测标准,数据才能对上号。
现代选厂都装在线分析仪了,这种实时监测设备靠谱吗?确实能解决人工采样滞后的问题,但探头维护不到位反而会误导生产。去年山西有个铁矿就因X荧光仪被矿浆糊住,连续三天报假数据。关键还得靠人工抽查和机器检测双保险,就像给回收率上了双重锁。
算出来的回收率忽高忽低怎么办?先别急着调工艺,把三天数据拉出来对比看看。可能是原矿性质变化,也可能是设备出了幺蛾子。云南有个铜矿曾经把球磨机衬板磨损当成回收率下降的主因,换了衬板才发现是药剂制度问题。多维度分析才能揪出真凶,光看一个指标容易走偏。